No。3自然缺氧儲藏自然缺氧儲藏是在密閉的環境中利用糧食、害蟲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,消耗環境中的氧氣,使害蟲處于缺氧狀態而窒息。新收獲的糧食呼吸旺盛,而陳糧的呼吸較微弱,因此,自然缺氧儲藏方法只適用于新收獲的糧食,陳糧不能采用自然缺氧方法儲藏。自然缺氧儲藏必須使用氣密性高的儲糧裝具,否則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。
3、晚稻應采取哪些主要儲藏措施?根據晚稻水分大、易發熱霉變等特點,對超安全水分標準入倉的晚稻,應抓緊時間烘干或通風降水,逐步降低其水分含量。待水分達到標準后,再利用低溫季節進行通風,將糧溫降至5-10℃以下。在氣溫回升之前,利用稻谷的不良導熱性,及時進行密閉儲藏,減少外界條件的影響,可較長時間維持糧堆的低溫狀態,減少蟲霉危害,保持較好的儲藏品質。
施藥時應從中心開始向四周進行,做到均勻分布,中心突出,自下而上,內外兼顧,糧堆中藥袋上下間距保持在0。5m~1。0m,水平間距1。5m以內,達到充分包圍了“窩狀”發熱點,在糧堆內部實現了立體熏蒸,后在施藥部位表層覆蓋塑料布,四周壓蓋嚴密。生產實踐證明,局部熏蒸一周后施藥部位糧溫即可得到有效控制,熏蒸兩周后糧溫開始降低,以后糧溫呈逐步下降趨勢。采取局部熏蒸能有效防治儲糧害蟲的發展,害蟲擴散;減少熏蒸用藥量,降低勞動強度;而且起到抑制糧食發熱,實現自然降低糧溫,避免機械通風降溫而產生的費用。